沒有櫻花的地方,人當如鳳凰木
分類:地上之國
2009/04/14 03:30
之前,一直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跟某些人不管講啥,即便主題是很有趣的,但是卻都很快就會生出不耐甚至不舒服,更糟糕的是生出鄙視。有些時候人家講的事情即便我完全不懂或沒興趣,卻也還是可以聽得很開心。 想很久之後,終於知道差別。昨天才跟朋友抱怨一個怪事,說開導一個年輕人開導了一年搞到我自己挫折得要死,不知道是我有問題還是對方有問題。後來,睿智的朋友說放棄吧,有些人是真的沒有辦法的。 我後來想想,也許我太真的有過於愚蠢的啟蒙時代的人本想法。才會這般困擾。事實上,從所有的宗教,甚至孔老夫子,都說過一個重要觀念,有些人真的就 是沒辦法的。所以,基督世界才會講選民,連佛都只度有緣人,那孔老夫子則是直接放棄了。朽木本就不可雕,我耗一堆時間,只是讓我自己更生氣罷了。 而說來,那種讓我極之不快的,讓我一聽就討厭的,就是,人對於人生的態度。 大家看看吧,果然,魏導說出來了,「一大堆失敗者忙著阻止別人努力奮鬥向前進,還都說是善意,都是為你好。」大家不幫忙,或者該說,大家幫忙堆起擋路的石頭讓你更辛苦。 (不要跟我講啥,可是大家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樣,所以可以提供不一樣的意見。我常聽這句話,沒錯啦,當然是不一樣的意見,問題是,我們並不是站在同樣的一個層級上啊!所以你的各種角度都是你那個高度的,人要有空間概念,大家不是都在一個平面上。) 魏導演爆紅後,接受過不少的訪談,幾乎沒有講出半句我聽不下去的蠢話。對比另一個超成功的亞洲大導演成龍吧,成龍講的話,基本上沒有幾句是我聽得下去的。 事實上,我早先就說過了,我第一次好奇的跑去導演部落格看,一看到標題的話(要做就要做到極致)就知道,這人不管要詮釋啥作品,不管是多不成熟的技術,多拮据的經費拍出可能粗糙的作品,但是,有個東西是能夠不被非科班背景,經費等給限制住的,那個就是人的格局跟氣魄。 論這點,李安是不如魏德聖的。李安是台南長大的,府城很奇怪,可以搞超級細緻幽微的東西,但是,論氣魄,就是不行。 會想拍賽德克傳奇,本身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動機。 我忘了是那個大導演講的,其實,每個導演一生都只有拍一部電影而已。這是真的,不是說只有一部好片,是說,你可以在他的作品裡看到一個一致的主題,就是他的「終極關懷」。(從柏格曼到成龍都是一樣的。) 用我的話來講,就是說故事者(寫小說也一樣)心裡那個總是過不去的情緒。(當然啦,許多人腦袋是空的,所以他們的人生沒有這種需求。這些人就是「大眾」也。因為是空的,所以就會來阻礙你做他們不解的「怪」事。) 一個作品會感動人,是因為說的人畫的人拍的人,自己先有感動。然後他知道怎麼把感動傳達給你。 然後,他最後的那句話,真是非常「櫻花」啊。也怪不得他會從「櫻花太紅了」去切入莫那魯道的生命。 最近是櫻花季,我很喜歡這個季節。雖然花期超短,可是非常非常美麗。忍不住想到寶塚的一齣怪戲,是說一個命爛到極點的衰人,然後,人生顯然毫無半點 轉運的可能了,可是他還是拼了命的在跟命運搏鬥。一點也不好萊塢,到死都沒有「苦盡甘來」。就是衰運跟到你死亡那一刻,可是沒有抱怨沒有靠夭,只有拼命, 而且,最詭異的,完全不知道他在努力啥拼命啥。 就一句話可以形容吧,人生當如櫻花。 本島沒啥櫻花,可是魏導的這句話,我卻想到另一種很類似的性格的植物,是南部特有的景致(我家也有),長在台南的魏導,不可能沒見過。就是比櫻花更紅的鳳凰木。 要綻放,就要燦爛到極致的態度,鳳凰木比櫻花更不內斂,它可是一把火燒上天的。 台灣,在國民黨來了之後,櫻花也就成了禁忌,而這其實正是一種精神的喪失。我卻不知道怎麼搞的,看這句話時,腦中出現的是南台灣火紅的夏天天空。 不過,我一直都非常好奇,魏導居然可以克服島民的 loser 天性,且沒被這些蠢話給說服洗腦,完全沒有聽大眾的話,這樣的性格是怎麼長來的??? 這篇訪問,終於答案出現了。原來,又是耶和華啊!
今天的台灣英雄:魏德聖辛酸藏在海角幕後 |
|||||||||||||||||||||||||||||||||||||||||||||||||||||||||||||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4-11 08:0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11日電)「我覺得自己很棒,我就不相信我不行!」原本沒沒無聞的導演魏德聖,借貸完成電影「海角七號」,成為台灣影史上的國片票房冠軍,寫下一頁傳奇;最初夢想「賽德克‧巴萊」也將開拍,迎向全新挑戰。 拍攝「海角七號」前,魏德聖一心要將以霧社事件為背景的「賽德克‧巴萊」搬上大銀幕。2005年借貸新台幣200萬元拍攝5分鐘試拍片,雖然令人驚豔,但因知名度不高,資金籌措到處吃閉門羹。 為了生計,他必須暫時擱置夢想,靠著拍攝電視劇、廣告養家活口。 身為基督徒,此時的魏德聖除了上帝,什麼也沒有,有的只是內心深處對「賽德克‧巴萊」的執著。「我覺得我很棒」、「我不相信我不行」、「為什麼我沒有機會?」無數個午夜夢迴、多少次獨處時刻,他內心吶喊著。 他常跪坐地上禱告「請給我該得到的,請給我我所欠缺的…」,神沒有回應他。他繼續呼求神,「請你決定我該如做」、「請你祝福我」,他深信每次失敗的背後必定有上帝更大的祝福。 有一天,魏德聖突然醒悟,當一條路一直走不通時,是不是該轉個彎了? 他決定改弦易轍,先拍攝音樂愛情電影「海角七號」,希望靠著「海角七號」翻身,才可能有「賽德克‧巴萊」。但問題又來了,「你不能做啦」、「你會失敗」、「你會輸得很慘」,反對聲浪排山倒海而來。 魏德聖納悶,「為什麼是失敗的人告訴我什麼不能做,而不是成功的人告訴我什麼可以做?」他想對那些唱衰他的人高喊,「我需的是幫助,為何你不幫助我,讓我不慘?」但就連父母和摯愛的妻子,夾雜在眾多反對聲中,也難以伸出援手。 魏德聖獨排眾議,他告訴自己,自己不是演員,不必坐等機會,「我是拍電影的人,得天獨厚,我可以創造機會。沒錢,有人;沒人,有劇本。機會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尤其別人不看好的事,意味他們不敢做,這也代表我們沒有『天敵』,我們的競爭者只有自己。」 想要成功的決心,強烈到魏德聖無視所有反對意見,「在口袋裡沒有半毛錢的情況下,5000萬成本的電影就這樣開拍了」。 雖然魏德聖有把握把「海角七號」拍得好,卻沒有把握一定賣座。他分析,如果電影「叫好又叫座」,肯定還有機會拍下部電影;「叫好不叫座」或「叫座不叫好」,可能還是會有機會;若是「不叫好又不叫座」,那就什麼都沒有了! 以背水一戰的決心,這部描寫恆春小人物故事的「海角七號」終於開拍。魏德聖要讓觀眾看到不一樣風格的台灣電影,他不放棄每一個鏡頭,用心打造每一個角色,細膩鋪陳所有的情節。 電影完成了、上映了,笑中有淚、淚中帶笑的故事牽動觀眾的心,「你看『海角七號』了沒?」成為2008年的熱門問候語,在台灣上映4個月來,創造5億多元的票房,名列台灣電影史上票房第2名,僅次於西片「鐵達尼號」。 這個大成功遠遠超過魏德聖當初所求所想,「海角七號」帶來名利雙收,一夕成名卻沒有沖昏魏德聖,他念茲在茲的仍是史詩格局的「賽德克‧巴萊」。 「海角七號」的叫好叫座,果真為「賽德克‧巴萊」帶來機會,國際大導演李安、吳宇森等人也都表達對這部電影的支持,資金也有了著落,前置工作緊鑼密鼓進行,預定10月開拍,魏德聖最初的夢想就在前方。 走在夢想的路上,魏德聖依然小心翼翼。今天的他還是騎機車上下班,也常搭捷運,面對成名後的不便,雖然有些不習慣,但已學著調適。他說,為了爭取自己的機會,這些不自在是必須付出的代價,沒得選擇的。 台灣民眾去年幾乎都在瘋「海角七號」,不少人認為是對當前不景氣氛圍的一種寄情。對於台灣現狀,魏德聖感慨表示,台灣有太多的人、花太多的心思在政治和經濟上,台灣人只有賺錢、併購、擴大版圖和選舉可以做嗎?「每個人年少追求的夢想在哪裡?」 曾有人打算邀請他參選立委,魏德聖覺得莫名其妙,「難道我做了想做的事,就要為他人做我不想做的事?難道台灣除了政治,沒有其他?」他認為,「上帝創造人,為每個人安排了鋤頭開墾自己的田地,我的鋤頭就是拍電影,就好像歌手的鋤頭是他的喉嚨一般。」 魏德聖的田地就是電影,「我要繼續完成想講的故事」,除了「賽德克‧巴萊」,他想講述的故事還有「台灣三部曲」。他也說,講完了想講的故事,或許就到了自己的極限,那時就讓別人來執行他們的夢想吧! 「人的一生之中,如果有一件事可以讓你講述一輩子,那就值得了。即便這件事在人生旅程中只有短短5分鐘的呈現,你這一生也就夠了!」堅持信念,勇敢追夢,魏德聖的創作能量絕對不只5分鐘,他還有好多精采故事要繼續講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