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What is not visible at the surface .....

分類:也有不酷的時候

2009/10/15 06:08

 

都說,人一旦年長,就很難交到純粹的朋友,
因為,有太多「現實」成為考慮的變因。

其實,我一直覺得,這根本跟環境無關,這跟個人態度有關。

大家都有看過「我愛紅娘」那種節目吧??
當大家的背景條件還沒有掀牌之前的人氣排行跟掀牌之後,絕對不一樣。

其實,大學的時候的聯誼,就已經可以看出這個趨勢。

真正的事實啊,根本不是環境「變了」,
是你自己「本來」就「現實」(我沒說這好或不好,只是說,這是種現象)。

我交朋友,基本上,「地理」是很重要的因素。

因為,我都是跟坐我前後左右的人好。
我很難跳出「地理」限制,因為我很懶。
要不就是人家一直來黏我,「常常出現在我的生活裡」的,也會變成朋友。

除非是我太有興趣的人,我自己跑去找人介紹認識。
我居然會自己去認識,那多半都是我覺得這朋友很不得了的有趣。

只是,回到我的想法,人跟人之間,有沒有可能「不看表面」的往來??
其實,只要你不要去看,就可以

但是,我有一套審視關係的標準。也就是說,
如果不是同行,不是讀同一個學校,不是參加同一個社團,
不是剛好現在的興趣一致(我興趣常變),不是住同一個城市,不是支持同一立場,
如果,這些「變因」都改變,那麼,會不會有一樣的結果??

如果變因改變也沒差,就是朋友。
如果變因改變,結果就跟著變,那就不是。

我上次回去,跟我的老同學法官大人見面,她就說啦,
你人是沒啥變,但是你不覺得,你這些年的想法又變了不少嗎??

當然變很多啊,不然,我是在跟你分享啥人生體驗啊??

我們相識二十年,都看著對方的轉變。也在必要的時候,伸手給對方。

朋友,對我來說,跟家人差不多。你會把沒有「用處」的家人丟掉嗎??
幹醮歸幹醮,但是,你就是不會想要了斷。
(如果家人可以了斷的話,我看短腳貓是會馬上宣布跟我了斷的。)

我最近有這種感慨,是因為我朋友跟我說他受邀去他麻吉家吃飯,
他希望我也出去走一走。

(為啥人都會認為一貓,或者一個女人,自己蛇來蛇去,就顯得「孤單可憐」?
   
我是很孤僻的人。我好不容易才退出所有社團,孤單,是我自己選的,拜託。)

因為要有「誘因」,便講了一下對方的背景。
並說對方的家人最近剛剛婉拒擔任歐巴馬內閣的某米碗糕單位的幕僚。

我把那鍋只有幾行的 email 看了三次以上。

歐巴馬內閣??(我有沒有看錯??)

白宮,感覺離我很遙遠耶,怎麼突然變「近」了??

我這人,疑心很重,所以便把他的麻吉的名字(飯局主人) google 了一下。
靠,是還有出現在紐約時報的哪種學者耶。

繼之再想(這個比較震驚):難道你是民主黨的嗎??

會有這樣的落差,來自於,我一直不知道他是什麼人。

算是很好的朋友啦,會互相講心事的朋友。
但是,我全然不知他的社經地位背景等,所以一下子有點被嚇到。
(他怎可能認識重要的人咧。)

不過,很快也就轉過來了。
這也沒啥了不起,我以前也不是沒認識過人是進過內閣總統府之類的啊,
也不是沒有認識過大人物啊,我居然馬上就變成這等「那些人都好遙遠」的庶民了。

(我果然是擅長遺忘的台灣鄉民。)

再想想那鍋「六個人網路線」(忘了正確名稱)的理論,
也是對啦,我朋友都可以去認識寶塚大明星了,政府幕僚算瞎米啊?

我知道本國人的邏輯會說,你怎麼能夠啥背景都不知道,就跟人家變麻吉?
可是,能夠分享心情心事的,才叫麻吉吧??

我知道你讀那個國小,拿瞎米博士,住在那邊,專長為何?
你爸是誰,你年薪多少,你開啥車,你吃素,你興趣是啥等等等等,
這些跟能否交談,都沒有啥關係吧??

知道這些,就能夠有比較好的友誼關係嗎??我是不覺得啦。

我周圍的人,背景學歷都跟我差不多,可是,我其實很寂寞。
寂寞到不想跟人往來,因為,往來的話,會更寂寞。

那種,「人坐在對面,卻好像居住在不同的星球一般」的感覺,還不如對面是空的。

後來,我就想,為啥我什麼都不知道??

因為這些人,都是從教會系統認識來的,所以,沒人給過我名片。

連對方是什麼人種,都不一定能知道,遑論社經背景。

所以,只有「我叫XXX,你叫啥?」就完了。

比方說,我們神父的麻吉,一個烏克蘭教會的神父,是個義大利跟烏克蘭混血的米國人。

坦白說,我後來很厭倦台灣灰的族群問題,因為,那連算個「問題」的層次都沒有。

我也不再愛問人家「你是瞎米人」這種無聊問題,
因為,多數人都「這說來複雜,」然後就會祖宗八代的講給我聽。
每一段都活脫是一部現代的歐洲民族遷移史。

像每週都跟我一起吃飯的阿婆吧,她是義大利跟愛爾蘭混血,
但老公是德裔,那她女兒是啥??(當然是米國人。)

我們神父的麻吉,顯然是認同媽媽那邊,親烏克蘭文化,
他去烏克蘭教會,而不是羅馬教會(想來都是跟著媽媽去教會。),
最後變成烏克蘭天主教教會的神父。

(可是他又很愛吃披薩,這件事讓其他的烏克蘭俄羅斯羊很「遺憾」。)

因為「地上之國」如羅馬帝國,統治面積龐大,族群紛雜,
因為是「公教會」,所以,你的「世俗國籍」或者「血統種族」,不太重要。

我因為太異常了,所以會被問一下,我的「original nationality」是瞎米?
但是,也只是知道一下而已(好遙遠的地方啊!)
我有時還要問:你聽過嗎?知道在哪裡嗎?

可是,也只有這樣的環境,才可能回到一種純粹的本質狀況,我只是跟「人」來往。
(沒有人問你那些為了評估的問題,如,你哪裡畢業的??你在做啥?)

你無法評估,這人到底以後還『有沒有用?』??

沒有那些參考變因,所以,真的就只有憑藉感覺去了解一個人。
要不要下週又坐隔壁,就只有「感覺對不對?」「有沒有話聊」而已。

我後來知道為什麼拜占廷(或東正教)系統的畫會長成那樣,
人都很平板,沒很可辨識的五官,不像羅馬系統的栩栩如生。

我本來以為那是因為古代藝術水準未臻高峰,沒法畫出立體感的緣故。
要到文藝復興後才開始有 3D 的表現手法。

這當然不算錯,但是,這其實是有概念的。

因為,拜占廷的教堂藝術,想呈現的是「人在天堂」的狀態,
脫離了「形體」之後,靈魂是透明稀薄的,「沒有五官」的

沒有表面的外在條件,靈魂是靈魂
我其實不知道,
為啥我會有這種「 關係一定要在沒有客觀條件的狀況下來檢視」的堅持。

我也知道,人越老越難做這樣的檢驗,因為大家總是先交換名片及「背景」。
可是,會哀嘆「人年長後,總是難以如年輕時真誠」,根本是自己的問題。

是你自己一直去看那些「客觀因素」的,根本不是環境變「現實」了。
是你自己考慮的一直很現實,並不是遇到的人都變現實了。

關鍵其實是你自己。

不信??
下次社交場合,不要拿(給)名片,不問可以「探底」的問題,
看看你還願意回家後把幾個人加入你的臉書中??嘿嘿,嘿嘿。

What is not visible at the surface .....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nowthyself 的頭像
knowthyself

酸葡萄蛋糕人

knowthysel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